半枝蓮 10 錢
金錢草 10 錢
雞內金 4 錢
石葦 10 錢
鬱金 6 錢
三棱 6 錢
滑石 10 錢
瞿麥 5 錢
懷牛膝 5 錢
海金砂 10 錢
木通 3 錢
茅根 10 錢
甘草 3 錢
董氏奇穴: 馬金水穴、馬快水穴。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hinese medicine.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hinese medicine.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July 16, 2016
Monday, January 12, 2015
扁鵲難經: 十難
十難曰:一脈為十變者,何謂也?
然: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
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
心脈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
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
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
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
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
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
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
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
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
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
心得與整理:
五邪,其實就是指五臟五腑的邪氣。
剛所指的就是甚者,邪氣來自五臟,干擾五臟,在此文中為心。
柔所指的就是微者,邪氣來自五腑,干擾五腑,在此文中為小腸。
急、大、緩、澀、沉等五種脈象,就分別對應到五臟五腑的五種邪氣。
脈象為急者,邪氣來自肝與膽(木);
脈象為大者,邪氣來自心與小腸(火);
脈象為緩者,邪氣來自脾與胃(土);
脈象為澀者,邪氣來自肺與大腸(金);
脈象為沉者,邪氣來自腎與膀胱(水)。
然: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
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
心脈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
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
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
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
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
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
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
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
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
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
心得與整理:
五邪,其實就是指五臟五腑的邪氣。
剛所指的就是甚者,邪氣來自五臟,干擾五臟,在此文中為心。
柔所指的就是微者,邪氣來自五腑,干擾五腑,在此文中為小腸。
急、大、緩、澀、沉等五種脈象,就分別對應到五臟五腑的五種邪氣。
脈象為急者,邪氣來自肝與膽(木);
脈象為大者,邪氣來自心與小腸(火);
脈象為緩者,邪氣來自脾與胃(土);
脈象為澀者,邪氣來自肺與大腸(金);
脈象為沉者,邪氣來自腎與膀胱(水)。
扁鵲難經: 八難
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
然:諸十二經脈者,皆係於生氣之原。
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
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
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
然:諸十二經脈者,皆係於生氣之原。
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
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
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
扁鵲難經: 七難
七難曰: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
陽明之至,浮大而短;
太陽之至,洪大而長;
太陰之至,緊大而長;
少陰之至,緊細而微;
厥陰之至,沉短而敦。
此六者,是平脈邪?將病脈耶?
然:皆王脈也。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
復得甲子,陽明王,
復得甲子,太陽王,
復得甲子,太陰王,
復得甲子,少陰王,
復得甲子,厥陰王。
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
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
陽明之至,浮大而短;
太陽之至,洪大而長;
太陰之至,緊大而長;
少陰之至,緊細而微;
厥陰之至,沉短而敦。
此六者,是平脈邪?將病脈耶?
然:皆王脈也。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
復得甲子,陽明王,
復得甲子,太陽王,
復得甲子,太陰王,
復得甲子,少陰王,
復得甲子,厥陰王。
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
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
扁鵲難經: 五難
五難曰:脈有輕重,何謂也?
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
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
故曰輕重也。
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
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
故曰輕重也。
扁鵲難經: 四難
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
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
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濇者,肺也。
腎肝俱沉,何以別之?
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
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耶?
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濇也。
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
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濇者陰也。
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
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
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
所謂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濇也;
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濇也;
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濇而短,時一浮也。
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
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
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濇者,肺也。
腎肝俱沉,何以別之?
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
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耶?
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濇也。
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
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濇者陰也。
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
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
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
所謂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濇也;
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濇也;
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濇而短,時一浮也。
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
扁鵲難經: 三難
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脈當見九分而浮。
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
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
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藏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脈當見九分而浮。
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
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
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藏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扁鵲難經: 二難
二難曰:脈有尺寸,何謂也?
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或作「寸口」。內,陽之所治也。
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
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或作「寸口」。內,陽之所治也。
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
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扁鵲難經: 一難
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
然:寸口者,脈之大要會,手太陰之脈動也。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
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
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然:寸口者,脈之大要會,手太陰之脈動也。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
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
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Thursday, January 01, 2015
Sunday, December 14, 2014
針灸: 足少陽膽經
黃帝內經 靈樞 經脈篇第十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
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 (出頁) 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脇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脇,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脇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脇、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髁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Saturday, December 13, 2014
針灸: 足厥陰肝經
黃帝內經 靈樞 經脈篇第十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脇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脣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
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Thursday, November 13, 2014
黃帝內經靈樞 經脈篇第十
黃帝內經靈樞 經脈篇第十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藏,外別六府,願盡聞其道。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穀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生。
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脹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藏,外別六府,願盡聞其道。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穀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生。
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脹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Sunday, June 09, 2013
小兒咳嗽
今天的進度是 pp. 81-82.
從書上來看, 小兒咳嗽的原因也是很多, 分別如下:
1. 木氣失養上沖之咳
2. 肺金枯燥, 不能生水以養肝木之咳
3. 脾肺虛之咳
4. 八珍湯之咳 (脈虛之咳)
5. 小寒前後, 大氣動搖之力, 陽沖於肺之咳
6. 肝膽並熱, 沖塞肺家之咳 (四逆散之咳)
7. 肝膽並熱, 沖塞肺家, 導致肺燥之咳 (麥冬湯之咳)
八珍湯之咳是因為虛, 所以白天咳嗽比晚上嚴重(日重夜輕)。
二方(四逆散, 麥冬湯)之咳, 因為肺燥, 咳在下半夜, 寅時為肺主氣之時(日重夜輕)。
大人還有一種五味, 細辛, 乾薑之咳, 原因是水逆, 所以不分日夜, 就枕即咳。
這個大家可能都有經驗。明明好好的, 一躺下來就咳個不停, 幾乎無法睡覺。
Saturday, February 02, 2013
榮衛表病
今天早上的進度是 pp. 34-36.
把榮衛的意義, 桂枝湯、麻黃湯、桂枝麻黃各半湯
等三方的證治本位的意義看了一遍。
圓運動的古方上篇把疾病分成內傷與外感兩大類。
而外感又分成榮衛表病、臟腑裡病、少陽經病三種。
今天讀的部分, 剛好就是榮衛表病的部分。
風者, 空氣中疏泄之氣; 榮者, 人身中疏泄之氣。
寒者, 空氣中收斂之氣; 衛者, 人身中收斂之氣。
衛氣收斂, 與風異性, 故風不傷榮而傷衛, 衛被風傷, 病卻在榮。
榮氣疏泄, 與寒異性, 故寒不傷衛而傷榮, 榮被風傷, 病卻在衛。
以上四段, 散在文章之中, 把它整理在一起, 就會發現道理是一樣的!
桂枝湯治榮衛外感於風, 麻黃湯治榮衛外感於寒。
風性疏泄, 故自汗傷津, 故飲熱粥助津液, 以作汗也。
寒性收斂, 故無汗, 中氣與津液未傷也, 不飲熱粥。
桂枝善實表陽。
桂枝湯證自汗出, 表陽虛, 桂枝與芍藥之收斂相輔而行也。
麻黃湯證之用桂枝, 麻黃發汗, 最虛表陽, 桂枝所以善麻黃之後也。
Sunday, November 04, 2012
Saturday, October 13, 2012
終於讀完『中醫學概論』
Sunday, July 22, 2012
清黃元御四聖心源卷四: 衂血
肺竅於鼻, 肺氣降斂, 則血不上溢。
肺氣逆行, 收斂失政, 是以為衂, 其原因於胃土之不降。
[靈樞.百病始生]: 卒然多食飲, 則腸滿, 起居不節, 用力過度, 則絡脈傷。
陽絡傷血外溢, 血外溢則衂血; 陰絡傷血內溢, 血內溢則後血。
衂血者, 陽絡之傷, 則營血逆流, 而衛氣不能斂也。
肺氣逆行, 收斂失政, 是以為衂, 其原因於胃土之不降。
[靈樞.百病始生]: 卒然多食飲, 則腸滿, 起居不節, 用力過度, 則絡脈傷。
陽絡傷血外溢, 血外溢則衂血; 陰絡傷血內溢, 血內溢則後血。
衂血者, 陽絡之傷, 則營血逆流, 而衛氣不能斂也。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