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eaching.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eaching. Show all posts

Tuesday, December 02, 2008

Book: 我的資優班



這本書是老婆在書田文化廣場石牌店買的, 買了一陣子了。

上個星期六(2008/11/29)早上, 我在石牌怡客咖啡閱讀崔拉‧夏普(Twyla Tharp) 的『創意是一種習慣』, 下午和老婆討論到書中所談論的 "儀式" 所代表的意涵, 及作者對於莫札特這類天才的看法。其實, 作者和莫札特都是同一類型的人, 從小受到父母的影響很大, 雖然有上天的恩賜, 但本身付出的努力也是世人難以想像的。然後, 老婆就提到了游森棚教授這本『我的資優班』。

當天, 我先讀了「閱讀」這一篇, 我發現和我目前在一學期的課程中, 安排學生必須讀兩本課外書的想法吻合, 所以打算拿到課堂上和學生分享這一篇。

星期天, 我繼續閱讀著『創意是一種習慣』, 不過閱讀的速度很慢, 因為閱讀一段就要停下來思考一下, 加上在家閱讀時間較分散, 到了晚上, 精神更不容易集中, 索性我就開始改讀『我的資優班』這本書了。

由於作者的許多觀念, 和我的想法都非常吻合, 因此越看精神越好。在「換老師」這篇文章中, "學生要習慣各式各樣的老師風格" 是我選擇將小孩送進公立國中, 而不是私立學校, 之前就和老婆溝通過的想法。雖然我們夫妻也曾為此在小孩國一階段時, 常常要排解自己小孩和導師之間的衝突, 幸好在小孩升上國二後, 情況已經好轉許多。

如何學好數學的觀念, 我自己也曾經費了一番心力, 在小孩國一下學期, 忍受兩次的數學月考低分(70), 才終於讓小孩願意仔仔細細地先去把數學課本所要傳達的觀念弄懂。

至於「學英文」這篇, 作者的觀念, 大致上我可以理解, 不過不太符合我自己的學習經驗。作者提到的三件事, 第一件就是大量的背單字, 我的經驗是背了也沒用, 很快就忘掉了, 記得自己高中時, 也努力背過字典, 不過背完 A 的部分就放棄了。我現在記得的單字應該不算少, 我認為應該是歸功於作者所提的第二件事: 大量閱讀, 一直閱讀, 盡量閱讀。我有這樣的觀念是來自於空中大學陳達武教授所寫的『英文閱讀方法』一書, 書中提到了「泛讀」與「學習三階段論」, 讓我可以徹底甩掉背單字這件曾經令我苦腦的事, 從此開始專注於用心感受原文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 換句話說, 開始專心享受閱讀之樂。把單字記起來, 完全是副作用的緣故。

我沒有機會進資優班, 現在教的學生也是後段班。不過, 幸運的是我認識了一位游森棚教授讀建中資優班的高中同學, 以前我們的辦公室就在隔壁, 彼此交換教學與閱讀之樂是最興奮的事情。前面提到的『創意是一種習慣』這本書就是他推薦的。嗯! 老天同樣待我不薄。
 

Thursday, November 20, 2008

Book: 芬蘭教育 世界第一的秘密



這本書是天下雜誌將原本發表於雜誌的文章整理成冊的, 雖然經過精心篩選與編排, 但是, 讀起來總會有些散散的感覺, 讀者必須再經過細細地思量, 才會覺得有所收穫! 不過,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也正是原來就是雜誌上的文章, 因此, 讀起來輕輕鬆鬆, 我把他歸屬於『輕閱讀』一類。

本書第三部的主題才是關於芬蘭的教育, 不過就如同世界各國一般, 芬蘭目前的教育制度的發展, 與其歷史背景與地理及氣候因素是息息相關的, 因此天下雜誌很用心地在前兩部花了一些篇幅介紹這些因素。因此, 我覺得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全盤照抄芬蘭的教育制度, 恐怕也是行不通, 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或許, 從芬蘭教育的發展史去理解整個前因後果, 再回過頭來找出自己國家的教育制度的問題所在, 並理出我們自己要的是什麼, 或許才有辦法找到台灣教育的出口吧!
 

Wednesday, April 30, 2008

Book: 教出英語力

教出英語力的圖像

從 2/26 到今天 4/30, 總算把這本書看完了。關心如何學好英語的人, 不仿看看這本書, 書中廣泛地談論學習英語應該思考的各種層面。從許多成效良好的例子中, 也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我個人覺得書中有幾篇文章很不錯, 值得推薦:

1. 香港 將語言變成資產
2. 什麼是「英語力」?
3. 英語加上品格 英語史懷哲的特色
4. 引進不一樣的外師
5. 在英語裡傳播愛 (空中英語教室創辦人彭蒙惠)
6. 丁凡 養孩子、學語文,都要像在醃梅子
7. 朱學恆 學語言是因為愛
 

Saturday, March 08, 2008

達利 赫許巴哈 Dudley Herschbach

自然界運用了許多人類聽不懂的語言表達真理, 而科學家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奇異方言一一解密。科學家若有任何進步, 也是『因為大自然不曾改變, 而我們又持續努力, 一再嘗試。原因不在於我們比較聰明, 而在我們的固執。』

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的圖像上面這段話是 赫許巴哈 (Dudley Herschbach) 說的。早上照例在石牌的怡客咖啡早餐與閱讀, 將空中英語教室的一篇文章看過之後, 就將已經一陣沒有翻閱的『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再拿出來仔細翻閱, 今天鎖定第六章 - 好老師如何對待學生, 就是在 P. 203 看到上面這段話。剛剛上 Google 搜尋, 赫然發現 Herschbach 與台灣的淵源, 他是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的指導教授, 也是在 1986 年和李遠哲、朴蘭尼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2006年底李遠哲院長七十大壽時, 也曾經來台參加特別舉辦的『化學動態學國際研討會』。





第六章還介紹了一位值得一提的大師 - 德芮克 貝爾 (Derrick Bell), 從 1960 年代就開始任教, 然而在網際網路發達的現在, 竟然也會請同學把作品張貼於網路, 然後相互回應看法。貝爾說:「這就是本課程的真正核心, 讓學生實際闡述意見, 並迅速得到迴響。」他表示, 經由網際網路及課堂上的討論, 確實提升了『知性理解的層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