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素問.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素問. Show all posts

Tuesday, February 09, 2010

黃帝內經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今天早上在 噗浪 上分享到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最後一段, 之後便把通篇整理到這邊和大家分享。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From Chinese Medicine

春三月, 此為發陳。天地俱生, 萬物以榮, 夜臥早起, 廣步于庭, 被髮緩行, 以使志生, 生而勿殺, 予而勿奪, 賞而勿罰, 此春氣之應, 養生之道也; 逆之則傷肝, 夏為實寒變, 奉長者少。

夏三月, 此為蕃秀。天地氣交, 萬物華實, 夜臥早起, 無厭于日, 使志勿怒, 使華英成秀, 使氣得泄, 若所愛在外, 此夏氣之應, 養長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 秋為痎瘧, 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秋三月, 此謂容平, 天氣以急, 地氣以明, 早臥早起, 與雞俱興, 使志安寧, 以緩秋刑, 收斂神氣, 使秋氣平, 無外其志, 使肺氣清, 此秋氣之應, 養收之道也; 逆之則傷肺, 冬為飧泄, 奉藏者少。

冬三月, 此為閉藏。水冰地坼, 勿擾乎陽, 早臥晚起, 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 去寒就溫, 無泄皮膚, 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 養藏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 春為痿厥, 奉生者少。

天氣清淨, 光明者也, 德藏不止, 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 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 地氣者冒明, 雲霧不精, 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 萬物命故不施, 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 風雨不節, 白露不下, 則菀藁不榮。賊風數至, 暴風數起, 天地四時不相保, 與道相失, 則未央滅絕。唯聖人從之, 故身無奇病, 萬物不失, 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 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 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 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 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 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以從其根; 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 逆其根則伐其本, 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 萬物之終始也; 生死之本也; 逆之則災害生, 從之則苛疾不起, 是謂得道。道者, 聖人行之, 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 逆之則死; 從之則治, 逆之則亂。反順為逆, 是為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 不治已亂, 治未亂, 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 亂已成而後治之, 譬猶渴而穿井, 鬪而鑄錐, 不亦晚乎 ?

閱讀 黃帝內經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Saturday, January 09, 2010

黃帝內經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這是從去年 11/25 起, 每天在 噗浪 上, 和噗友分享一小段黃帝內經原文, 終於在 今天 把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分享完畢, 我把它整理到這邊和大家分享。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昔在黃帝, 生而神靈, 弱而能言, 幼而徇齊, 長而敦敏, 成而登天。

乃問于天師曰: 余聞上古之人, 春秋皆度百歲, 而動作不衰; 今時之人, 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 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陰陽, 和于術數, 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 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 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 不時御神, 務快其心, 逆于生樂, 起居無節, 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 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 心安而不懼, 形勞而不倦, 氣從以順, 各從其欲, 皆得所願。故美其食, 任其服, 樂其俗,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賢不肖, 不懼于物, 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 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 人年老而無子者, 材力盡邪? 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 女子七歲腎氣盛, 齒更髮長。二七而天至, 任脈通, 太冲脈盛, 月經以時下, 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 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 髮長極, 身體威壯。五七陽明脈衰, 面始焦, 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 面皆焦, 髮始白。七七任脈虛, 太冲脈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 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 天癸至, 精氣溢瀉, 陰陽和, 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 筋骨勁強, 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 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 髮墬齒。六八陽氣衰竭於上, 面焦, 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 筋不能動, 天癸竭, 精少, 腎臟衰, 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腎者主水, 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臟盛, 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 筋骨解墮, 天癸盡矣, 故鬢髮白, 身體重, 行步不正, 而無子耳。

帝曰: 有其年已老, 而有子者, 何也?

岐伯曰: 此其天壽過度, 氣脈常通, 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 男子不過盡八八, 女子不過盡七七, 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 夫道者年皆百歲, 能有子乎?

岐伯曰: 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 身年雖壽, 能生子也。

黃帝曰: 余聞上古有真人者, 提挈天地, 把握陰陽, 呼吸精氣, 獨立守神, 肌肉若一, 故能壽敝天地, 無有終時, 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 有至人者, 淳德全道, 和于陰陽, 調于四時, 去世離俗, 積精全神, 游行天地之間, 視聽八遠之外, 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 處天下之和, 從八風之理, 適嗜欲于世俗之間, 無之心, 行不欲離于世, 被服章, 舉不欲觀于俗, 外不勞形於事, 內無思想之患, 以恬愉為務, 以自得為功, 形體不敝, 精神不散, 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 法則天地, 象似日月, 辨列星辰, 逆從陰陽, 分別四時, 將從上古合同于道, 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繼續閱讀 黃帝內經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