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30, 2008

News: 櫻花鉤吻鮭首度移地繁殖成功

國科會簡訊網的電子報看到一則中央社發出的新聞:
櫻花鉤吻鮭首度移地繁殖成功
原始新聞連結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研究人員已經在司界蘭溪發現新的台灣櫻花鉤吻鮭族群,顯示櫻花鉤吻鮭已首次在其他溪流繁殖成功。為增加櫻花鉤吻鮭數量,雪霸國家公園近兩年放流近千尾人工繁殖的櫻花鉤吻鮭到司界蘭溪及南湖溪中。雪霸國家公園武陵管理站主任廖林彥說,研究人員在司界蘭溪發現約八、九十尾未經標記的櫻花鉤吻鮭,代表新的櫻花鉤吻鮭族群已經形成。

大甲溪上游的七家灣溪流域是櫻花鉤吻鮭僅存的原生棲地,雖然近年數量已回升到2,000尾,但仍需進一步復育。廖林彥指出,南湖溪也有放流的櫻花鉤吻鮭順利存活,不過尚未發現新的族群。

 
 2006/07/05 下午在武陵農場的觀魚臺拍的七家灣溪 - 櫻鮭的故鄉。

Birds in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一進 Kew Gardens, 我們就遇到這兩隻綠頭鴨。雖然不太怕人, 也和你保持一定的距離就是了。


Mallard (Anas platyrhynchos) 綠頭鴨 ♂


Mallard (Anas platyrhynchos) 綠頭鴨 ♀

湖邊立了一塊 Which Bird? 的辨識牌, 按下按鈕還會有相對應的鳥叫聲可供參考。


Which bird?



Coot (Fulica atra) 白冠雞




Pigeons


Swans


Moorhen (Gallinula chloropus) 紅冠水雞


Coot (Fulica atra) 白冠雞


Mallard (Anas platyrhynchos) 綠頭鴨 ♂

Friday, August 29, 2008

海角七號 Cape No. 7


已經忘了上一次到戲院看國片是多久以前的事了。

上個月和梁老師講好, 要到戲院看這一部在墾丁拍的國片, 寒假再一次到墾丁時, 就可以到片中出現的場景回顧一番。因此, 今天下午便到美麗華影城看這一部在 2008 台北電影節獲得首獎的『海角七號』。

背景故事確實很感人, 片中的音樂也很不錯, 果然是一部好電影。


 
晚上回到家, 剛好看到底下這則新聞:
海角七號上映一周 票房破千萬台幣
(中央社記者吳素柔台北二十九日電)

「海角七號」八月二十二日上映以來,創造國片難得一見的票房佳績,電影公司今天表示,上映一周的票房突破一千萬台幣,近日將舉辦慶功宴;另外,未來票房如果破兩千萬元,男主角范逸臣將兌現裸泳承諾。

「海角七號」持續熱映,導演魏德聖最近都待在公司幫忙包電影套票,對於影迷的熱情支持,他覺得很開心。「海角七號」斥資五千萬元台幣拍攝而成,為魏德聖的首部劇情長片,由范逸臣、田中千繪、民雄、小應、馬念先、中孝介、梁文音、林曉培等人演出。

劇情以兩個不同時空相呼應,描述台灣光復時一名日籍男老師搭船回國,他把對學生戀人的思念寫成一封封的信... 六十多年後的恆春,日本歌手來此舉辦演唱會,失意樂團主唱、老郵差、修車行黑手、唱詩班伴奏小學生、小米酒推銷員和交通警察父子,他們為了組成幫演唱會暖場的樂團,發生許多笑中帶淚的故事。

隨著電影的賣座,劇中角色也引起影迷熱烈討論,其中飾演老郵差「茂伯」的林宗仁是第一次演戲,片中他擅長彈月琴,卻為了加入樂團,硬著頭皮彈貝斯,還常倚老賣老對別人說「哇係國寶咧!」這句搞笑台詞也成為影迷最愛。

此外,飾演「大大」的是森林小學學生麥子,首次演戲非常自然,片中她在唱詩班當鋼琴伴奏,但節奏時快時慢,對音樂自有一套看法,年紀雖小卻洞悉大人的複雜世界。




國境之南

詞:嚴云農

如果海會說話 如果風愛上砂
如果 有些想念遺忘在漫長的長假
我會聆聽浪花 讓風吹過頭髮
任記憶裡的愛情在時間潮汐裡喧嘩

非得等春天遠了夏天才近了
我是在回首時終於懂得(也許天氣永遠會那麼熱)
當陽光再次回到那 飄著雨的國境之南
我會試著把那一年的故事 再接下去說完

當陽光再次離開那 太晴朗的國境之南
妳會不會把妳曾帶走的愛 在告別前用微笑全歸還

海很藍 星光燦爛 我仍空著我的臂彎
天很寬 在我獨自唱歌的夜晚
請原諒我的愛 訴說的太緩慢


聽歌吧! 【海角七號】國境之南

官方部落格

 

Tuesday, August 26, 2008

Antheraea pernyi 姬透目天蠶蛾


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1855) 姬透目天蠶蛾

2008/08/20 下午從合歡山開車下來, 車停在清境最高的 7-11 超商旁, 就在路旁看到這隻姬透目天蠶蛾 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1855)。
 

Monday, August 25, 2008

The Waterlily House

2008/07/02


The Waterlily House,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London

The Waterlily House 中, 最醒目的植物當然就是大王蓮了, 台灣也有許多農場栽種, 有些人應該有過坐在大王蓮上的體驗。國科會出版的科學發展月刊, 2007 年 6 月, 414 期, pp 58-61, 有一篇有趣的文章: 大王蓮靠浮力載重嗎?


The Giant Amazonian Waterlily




Waterlily


Pitcher Plant

Waterlily House 中也有一棵長得非常好的豬籠草(pitcher plant)。豬籠草 為豬籠草屬植物的統稱, 是豬籠草科的唯一屬。

 
Birds in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Thursday, August 14, 2008

News: 中華白海豚 西海岸僅剩 70 隻

最近有一則關於鯨豚的新聞, 是關於中華白海豚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入保育紅皮書的「極危」等級, 將新聞轉到這邊, 順便做個紀錄。有點好奇的是 70 隻的估計方法為何? 數據如何推算出來的?

搶救中華白海豚 西海岸僅剩 70 隻

原始新聞連結
(聯合晚報 2008/08/13 記者 黃玉芳 台北報導)



棲息在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近年面臨生存危機,國際自然保育聯盟最近正式將牠列入保育紅皮書內的「極危」(CR) 等級,處境比起遭暖化威脅的北極熊還要嚴重。多個保育團體今天到農委會陳情,也估計中華白海豚目前僅剩下 70 隻左右,要求政府拚經濟也要顧環保。

包括台灣永續聯盟、台灣生態協會等保育團體上午播放在大肚溪口等處的中華白海豚身影,雖然看似悠遊在岸邊附近的大海中,不遠處卻是火力發電廠、還有攔河壩、彰濱工業區、六輕擴廠、國光石化等開發工程虎視眈眈,棲息地岌岌可危。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理事長文魯彬表示,很多人只知道東部才有鯨豚,不知道西部有中華白海豚,更不知道是特有的物種

但近年來中華白海豚正面臨五大生存威脅,填海造陸不僅帶來噪音,也減少棲地,水質污染影響食物來源的生物量不足、加上誤捕或刺網誤纏、還有大型水利設施造成河口淡水減少等,都讓中華白海豚生存告急。

文魯彬也說,白海豚的棲地與很多開發案相關,因此不少單位對白海豚很「感冒」,認為擋住了暫時的財路,但開發經濟不見得要破壞生物棲地,政府官員若不站出來,怎麼擋得住財團?

面對保育團體大聲疾呼,接受陳情的農委會林務局副局長李桃生則回應,一個月內行政院永續會的生物多樣性組召集相關部會,盡快協商對策。

搶救中華白海豚 政府一個月內跨部會會議討論

原始新聞連結

中央廣播電台 2008/08/13 陳林幸虹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 已經正式將台灣的中華白海豚種群,列入保育紅皮書中的「極危(CR)」等級。包括台灣永續聯盟、台灣環保聯盟等多個團體,13 日也前往農委會陳情,希望政府盡速採取保育措施,避免這族群滅絕。農委會也表示,將在 1 個月內,由行政院永續會生物多樣性組,召集相關部會,研擬解決方案。

中華白海豚,俗稱「媽祖魚」,主要生活和棲息在台灣海峽西側,從苗栗縣通宵鎮到雲林縣台西鄉附近海域。這群中華白海豚,在 2002 年首次被發現時,數目當時約有 100 隻,雖然根據台灣的野生動物保育法,受到最嚴密的保護,但並還未正式擬定相關保育策略。

包括台灣永續聯盟、台灣生態學會等多個保育團體,13 日到農委會陳情。他們點名,包括即將在台灣西海岸建立的台塑煉鋼廠、國光石化、六輕擴廠等案,還有能源局正規劃設置的 500 座風力發電,都將可能影響這群中華白海豚的生存。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說:『彰濱工業區,會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對他們有很大的噪音污染,我們現在估計大約有70隻左右,做任何對它的環境破壞,以及增加環境的負面影響,是會對他們的生存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台灣的多個保育團體也強調,中華白海豚的生存危機受到國際重視。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入保育紅皮書的「極危(CR)」等級,所受的威脅情況,比北極熊還要嚴重。農委會林務局也表示,將會在1個月內,由行政院永續會生物多樣性組,召集相關部會,並邀集環保團體,針對各議題討論,協商可行方案。


其實, 要政府開會協商可行方案, 我個人是蠻悲觀的, 沒有抱任何期待。還有所謂的中華白海豚, 其實就是 Indo-Pacific Hump-backed Dolphin 印太洋駝海豚, 學名 Sousa chinensis, 文魯彬表示是特有物種是一種很怪的說法。上面的新聞也提到是在 2002 年首次發現這群中華白海豚, 不過, 我手上的新聞資料則是可以追溯到 2001 年 7 月有一隻中華白海豚出現在苗栗的龍鳳漁港附近。相關新聞有兩則, 如下:
中華白海豚 洄游竹南海域

中國時報 2001.07.03 記者楊憲州竹南報導

一隻瀕臨絕種的稀有動物中華白海豚,二日出現在苗栗縣竹南鎮龍鳳漁港海域,活躍的浮潛動作引來大批民眾圍觀,由政府和民間組成的鯨豚救援組織迅速成立,密切觀察其動向,務使其得到最妥適的照料。

竹南鎮漁民林榮琳昨天上午在龍鳳漁港發現一隻渾身白裡透紅的海豚,因不多見,便請駐守的海巡署官兵通報西濱海洋生態教育園區和苗栗縣政府農業課,兩單位立刻派員前往,經由圖鑑比對,確認是別名為中華白海豚的印太洋駝海豚。

該隻中華白海豚體長約二公尺多,為雌性,體色粉紅,是否受傷或為覓食才靠近岸邊,不得而知,自被發現後,即在港外南北一公里內海域洄游,時而竄起、時而翻滾,相當活躍。

據指出,該隻中華白海豚兩天前即在龍鳳海域洄游,當地漁民和釣客一直不以為意,所以遲至昨天才被確認。另據南龍區漁會理事長陳水城表示,該隻中華白海豚昨天一度隨漲潮游進龍鳳漁港內泊地,後才隨退潮游出港口,但仍一直在港外方圓一公里內的海域洄游不去,他研判魚類有預知颱風來襲的本能,所以才進港閃避風雨。

苗栗縣長傅學鵬中午趕抵現場,指示妥適觀察處理。中華鯨豚協會獸醫組組長祁威廉稍後也率同數名志工會同縣府農業課、區漁會、海巡署駐軍、西濱海洋園區等成立救援組織,經召開協調會議後,於下午四點半左右出動六艘船筏出海趨近觀察。

據西濱海洋生態園區總經理張玉成表示,由於該隻中華白海豚仍相當活躍,也未發現明顯傷痕,因此暫不採取救援動作,唯將持續追蹤觀察,也籲請漁民和釣客留意,一旦發現擱淺或翻白腹,請與救援指揮所聯繫,電話: 037-761-777。

據鯨豚學者指出,中華白海豚雖是群居性動物,但若遇競爭、年老、或身體健康等因素,便可能單獨行動,其分佈以印度洋至中國華南沿海為多,香港有專門研究的保育組織,台灣西海岸雖曾發現,但少有具體斬獲,此次能夠如此觀察,對進一步了解中華白海豚有相當助益。

中華白海豚現身龍鳳漁港

民生報 2001.07.03 記者劉榮春 報導

中華白海豚昨天游到苗栗縣龍鳳漁港附近覓食,在離岸一、二百公尺肉眼可見的範圍,停留將近六個小時,吸引不少民眾圍觀。苗栗縣政府、中華鯨豚協會人員下午搭膠筏出海觀察研判白海豚健康無礙,基於尊重白海豚生存活動的自由,目送牠往北游去。

苗栗縣後龍、通霄海域漁民出海作業時,常看到粉紅色、白色海豚,前年五月,本報記者張銘隆獨木舟環島時,曾在大安溪口看到中華白海豚,後來,中華鯨豚協也曾搭船出海尋找中華白海豚,但未看到白海豚身影。

昨天上午九時多,龍鳳漁港北堤釣友彭崑瑋看到一隻白海豚不時在附近海面出沒,打電話要妻子陳瑋宜帶兒子到海邊看海豚,陳瑋宜和兒子看了一會兒,發現海豚逗留不去不太對勁,可能受傷,於是到海巡署安檢站報案。

苗栗縣政府漁業課長林澄清、林務課技士黃銘福聞訊到場了解,通霄西濱海洋生態教育園區派出十二人帶鯨豚擔架,開貨車到漁港防波堤待命,中華鯨豚協會志工潘文欽接獲通報,帶著長鏡頭趕到龍鳳漁港拍攝白海豚。

中華鯨豚協會獸醫祁偉廉下午趕到現場,與縣府人員開會討論後搭橡皮艇出海觀察,未發現明顯傷口,而且海豚活動力正常,應該只是到近岸覓食。

苗栗漁民對中華白海豚並不陌生,但對現場圍觀的海巡署官兵、苗栗縣長傅學鵬、採訪媒體、中華鯨豚協會志工而言,多數是第一次看到中華白海豚,而且從上午九時到下午三時,這隻白海豚都在龍鳳漁港北防波堤旁一、二百公尺的範圍活動,讓民眾大開眼界,白海豚浮水換氣、不時拍鰭或躍出水面,每次現身都引起現場一片歡呼聲。

祁偉廉說,中華白海豚原名印太洋駝海豚,主要分布西太平洋及印度洋淺水海岸水域,通常難以靠近,現存數目、分布範圍所知不多,香港附近的珠江出海口是主要的觀察區。

五年前,曾有人在台中港南堤拍到白海豚畫面,但後來目擊者陸續出現,但留下的畫面證據不多、也不夠清楚,這隻在龍鳳漁港停留六小時的中華白海豚,堪稱台灣歷來最多人同時目睹的觀察紀錄。
有關中華白海豚的相關資料, 可以從下列書籍中找到:

 鯨與海豚圖鑑的圖像
 

News: 海帶芽常吃 養生助排便順暢

上個月逛家樂福, 曾經買了一些海帶芽回來弄, 真的還蠻好吃的。作法又簡單, 夏天買一些放在冷凍庫, 想吃就洗一些來吃, 真的很不錯。

海帶芽常吃 養生助排便順暢
原始新聞連結
(中廣新聞網 2008/08/12 李明朝報導)

海帶芽有海中蔬菜之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排便不順、膽固醇過高的患者可以多多食用。署立桃園醫院提供一道海帶芽涼菜做法,讓全家一起來享受這道美味又健康的養生菜。 

很多人想在飲食方面能夠美味又兼具養生,對此,署立桃園醫院營養師范純美提供一道海帶芽涼菜營養食譜,因為這道符合美食及健康的元素,營養師范純美表示,海帶芽涼菜,在材料方面是準備濕海帶芽 100 公克、檸檬半顆、少許的香油及少許的白芝麻、蔥 2 根、蒜頭 3 顆、調味料方面是糖 1 湯匙、醬油膏 2 小匙及韓國辣椒粉少許。

至於海帶芽涼菜作法,范純美指出,先將濕海帶芽用清水洗三次,最後一次用冷開水洗淨,再來擠乾水份,接著將海帶芽加入檸檬汁、蒜頭、蔥花、糖、醬油膏、韓國辣粉、香油,並且加以拌勻,再灑上白芝麻,海帶芽涼菜就大功告成。

海帶芽又稱裙帶芽,被稱為海中蔬菜,本身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A、B 群及鈣、鐵、碘等人體所需之礦物質,甚至對排便不順或者膽固醇高的患者而言,也是一種營養食品,營養師范純美說,「海帶芽本身含有一種叫褐藻膠,是一種可溶性纖維,對排便不順,或膽固醇高患者,想要控制飲食的人,因為它膳食纖維豐富,都可以多多食用」。海帶芽涼菜具有低卡、高纖、高鈣特性,真是一道美味又兼具健康的私房菜。

Friday, August 08, 2008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 Part 2

2008/07/02

Kew Gardens 的門票並不便宜, Audit: £13, 不過, 好消息是 Children under 17: FREE, (accompanied by an adult), 意思是有大人帶的話, 小孩免費。難怪我們在 Kew Gardens 中遇到許多老師帶著整批小孩來這邊做校外教學。

這本書是我在 Kew Gardens 的售票口買的 Souvenir Guide, 定價 £4.95。在 Kew Gardens 時, 我們並沒有很多時間看, 回來後仔細翻閱才發現我們大概只逛了整個植物園的一小部分, 錯過太多區域了。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的圖像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Souvenir Guide


The Palm House,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London


Lavender,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Londen


My family in Kew Gardens, London


Syliva & lavender, Kew Gardens, London




Ernest in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London


GO TO The Waterlily House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 Part 1

2008/07/02

WCE 2008 的議程中, 王任瓚教授是早上場次報告論文, 黃世育教授則是下午場次報告, 因此, 我安排早上陪家人到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official website, wikipedia) 去逛一逛, 下午我再趕回來到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參加 WCE 2008 研討會。


Alternative entrance on westbound side of Kew Gardens Station, London

這是 Kew Gardens Station 的另一個出口, 植物園是在另外一邊, 必須走天橋或地下道才能到植物園去。


A Postcard Store, Kew Gardens Station, London Tube, London

天橋旁賣明信片的小店, 很可惜沒有時間進去逛, 只能在外面拍拍照片。


Ernest


Footbridge, Kew Gardens Station, London

天橋給人的感覺很典雅, 小鎮的味道。


A Beautiful House on Lichfield Rd., London

下天橋沿著 Lichfield Rd. 就可以到達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official website, wikipedia), Lichfield Rd. 兩旁的房子都透天的二層樓別墅, 前面都有一個小小的花園, 各具特色。


A Small Garden on Lichfield Rd., London

庭園的花開得好漂亮。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 Part 1
 

Saturday, August 02, 2008

News: 台拉芳舞團美演出新作 舞蹈界矚目

除了王建民, 許芳宜也是台灣之光喔 !

原始新聞網頁

(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一日專電)

台灣舞蹈家許芳宜與編舞家布拉瑞揚去年在台灣成立的「拉芳.LAFA」舞團,成立才一年多已經受到美國舞蹈界矚目,不但受邀參加科羅拉多州「維爾國際舞蹈藝術節」開幕演出,也獲邀參加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雅各枕舞蹈節」。

七月二十七日在維爾國際舞蹈藝術節的開幕演出,拉芳呈現的是最新的作品「 Song V 」。這支舞作由布拉瑞揚編舞,音樂則是由當代音樂家飛利浦.格拉斯作曲,並且邀請到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溫蒂.蕭特現場演奏,許芳宜的獨舞獲得觀眾的激賞。

結束了在科羅拉多州的演出,許芳宜即趕赴麻薩諸塞州貝克特市,參加雅各枕舞蹈節。這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舞蹈節,也是全球知名的舞蹈節之一。

主辦單位邀請去年在紐約林肯中心藝術節製作「慢舞」的名攝影家大衛.米夏雷克舉行「慢舞」攝影展,並邀請參加「慢舞」的三位舞者在今年的舞蹈節現身說法。

米夏雷克的「慢舞」作品邀請了四十三位國際舞者,包括許芳宜及當代傳奇劇場的吳興國,錄下他們各自專長的現代舞、芭蕾舞、民族傳統舞蹈及嘻哈街舞舞姿,再用慢速度緩緩播放,並放大投射在巨幅牆面,讓觀者可以細細品味舞者肢體律動的美感。這項作品去年在紐約林肯中心藝術節推出,深獲好評。

雅各枕舞蹈節邀請許芳宜和另外兩位舞者,在播出「慢舞」的巨型螢幕前,現場示範五秒鐘的精華動作,讓觀眾對照欣賞這項作品。

另外,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三日之間,雅各枕舞蹈節也安排了五場「 Song V 」的演出。這個作品是布拉瑞揚今年應邀參加在北卡羅萊納州的「美國舞蹈藝術節」駐村創作時的新作。布拉希望,能透過飛利浦極簡主義的音樂風格,融合純肢體性的舞蹈藝術,來發掘許芳宜在馬莎.格蘭姆技巧之外的各種可能性。

雅各枕是位於麻州的波士頓與紐約州奧巴尼間的田園農莊。美國現代舞的先驅泰德.蕭恩於一九四二年在此創立第一個專為現代舞演出的劇場,一九四零年代起,雅各枕吸引了許多傑出的舞者,美國當代幾位著名舞蹈大師,包括瑪莎葛蘭姆、傑克寇爾、艾文艾力及馬克莫瑞斯都從雅各枕舞蹈節中發跡。

今年九月下旬在紐約劇場舉行的「秋季舞蹈節」也邀請拉芳參加演出。這是台灣舞團首度獲邀參加,拉芳準備推出舞團的經典之作「單人房」。
我第一次對 許芳宜 有印象是在 2005 年的這一則新聞:
華人舞者許芳宜 躍上美國舞蹈雜誌封面

[自由時報記者王凌莉 2005/01/11 台北報導]

看到國際知名的美國舞蹈雜誌(Dance Magazine )封面讓人驚讚,台灣舞者許芳宜一襲藍紫色繡黑花的舞衣,精湛的肢體技巧和酷似已故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的神情,無怪乎這本知名的專業雜誌叫她「第一名」。

 美國舞蹈雜誌今年1月號封面人物刊出「2005年二十五位最受矚目的舞蹈工作者」名列第一的許芳宜,才一開春就為台灣舞壇帶來提振人心的好消息。

 「二十五位最受矚目的舞蹈工作者」(25 to Watch ),在今年推薦的名單中,包括葛蘭姆舞團的許芳宜、紐約市立芭蕾舞團被譽為巴蘭欽美人的泰瑞莎.瑞克蘭(Teresa Reichlen ),以及美國芭蕾舞團的克利斯提.柏恩(Kristi Boone )等二十五位傑出現代舞者、芭蕾舞者、舞壇新秀及編舞家。

 目前在瑪莎.葛蘭姆舞團擔任首席舞者的許芳宜,在排練時由舞團經理告知了這個好消息,起初以為是個玩笑,在確定之後,她對自己喊了一聲勝利的「YES」!許芳宜被雜誌認為是舞藝出眾,展翅高飛的閃亮舞者;雜誌並且讚許她搶眼的表現如刀刃般映射出耀眼光芒。

 此外,文章裡還特別提到許芳宜深厚的葛蘭姆技巧練就於台灣,受到羅斯‧帕克斯(Ross Parkes )的栽培。宜蘭出生的許芳宜,因為受到現代舞教師羅斯‧帕克斯的啟發,決定成為一名職業舞者。

 在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眼裡,她是一個「不跳舞會死掉的小孩」!林懷民說:「舞台上的芳宜,總是讓你捨不得將視線移開,深怕眨了,眼便錯過她任何一個精采的演出片段。」

 許芳宜從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台北藝術大學 )舞蹈系畢業後,一九九四年隻身前往紐約,考進美國著名的依麗莎.蒙特舞團,隔年便在數百位頂尖舞者中,脫穎而出,考進當年只有招收兩名舞者的瑪莎.葛蘭姆舞團。許芳宜在短短三年時間,從實習團員到首席舞者,讓競爭激烈的團員全數折服。

 她在1998年加入雲門舞集,擔任獨舞者,演出作品有《水月》、《年輕》、《竹夢》、《家族合唱》、《九歌》、《白蛇傳》等。2002年與另一位編舞新銳布拉瑞揚共同成立「布拉芳宜舞團」,同年發表作品《單人床》。她今年4月將與雲門舞集2在「春鬥2005」中同台演出,屆時將參與演出羅曼菲的作品《愛情》與布拉瑞揚的《預見》。

   

 
許芳宜老師在無名小站有一個部落格, 有關「拉芳 LAFA」舞團的各種訊息, 上面都有喔!
SHEU's Blog
 
許芳宜到了紐約的時候,
老師們看了很喜歡,
就說如果你們要學葛蘭姆技術,
請到台灣去吧!


 

Westminster Abbey

2008/07/01

從 Greenwich 搭船回到 Westminster Pier 已經 7 點多, 又餓又累了, 不過我們還是決定到附近的 西敏寺 Westminster Abbey (Wikipedia) 走一走。因為, 往後的行程應該沒有機會再回到附近來逛。


Westminster Abbey, London


Front door of Westminster Abbey, London


Stone Work, Westminster Abbey,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