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8, 2007

News: 不顧環保人士抗議 日本船隊前往南極海捕鯨

原始新聞連結



(法新社東京十八日電)

不顧西方環保人士抗議,日本捕鯨船隊今天從山口縣下關市的下關港出發,前往南極海從事捕鯨作業,包括首度捕殺出名的座頭鯨。日本堅稱,鯨魚已回復到足夠數量,可供適當獵捕,但激進環保人士誓言,他們為了拯救座頭鯨不惜「糾纏捕鯨船」。由八千零四十四噸的「日新丸」率領的六艘捕鯨船,自下關港啟程展開歷時五個月航程,日新丸上次前往南極海捕鯨期間,因船隻失火迫使捕鯨船隊提前結束捕鯨作業返航。

據共同通信社報導,本次調查捕鯨活動將捕殺南極小鬚鯨約八百五十頭以及長鬚鯨和座頭鯨各五十頭。並根據年齡和胃中食物調查鯨魚的生態狀況,預計明年四月中旬返航。鯨肉將在日本國內出售,充當今後研究費用。報導稱,在出港儀式上,調查團團長石川創致辭說:「有可能受到環保團體惡性騷擾,但這項工作必須長久持續下去。」

國際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表示,它的船隻「希望號」(Esperanza)已在日本沿岸海域外等候,準備追蹤日本捕鯨船隊前往南極海,拍攝影片公諸於世。綠色和平組織遠征隊隊長湯瑪斯在希望號上發表聲明說:「日本捕鯨船隊必須立刻召回,否則我們將會採取直接的非暴力行動,阻止其捕鯨。」
 

Monday, November 05, 2007

培養能力 vs 灌輸知識

這是一封在網路上流傳的 email, 原始作者已經不知道是誰了。
今天早上由一位英國保誠人壽的業務員寄給我, 文章內容很契合我的想法, 因此貼過來給大家參考。

人家是在培養能力,而我們是在灌輸知識

我兒子正在讀高二,考了一道歷史題:
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公元哪一年死?最遠打到哪?
" 第二問"兒子答不出來,我幫他查找資料,所以到現在我都記得,是打到現在的匈牙利附近。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它的題目是這樣的:
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
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

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麼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後來才知道那個東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
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歐洲猖獗的時候,誰曉得這個叫做鼠疫。
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
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
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意大利弗羅倫斯的文藝復興。
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
如果西班牙、意大利不夠強大,盎格魯─ 撒克遜會提早 200年強大,日耳曼會控制中歐,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

教師一看,說:「 棒,分析得好。 」
但他們沒有分數,只有等級, A ! 其實這種題目老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 日本總是同我們在歷史問題上產生糾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書。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布置了這樣一道題:

日本跟中國100 年打一次仗,19 世紀打了日清戰爭(我們叫甲午戰爭),20 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我們叫做抗日戰爭),21 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地方?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

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臺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 臺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臺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 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

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 穿過馬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跨臺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是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臺灣海峽封鎖起來,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那邊通過,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馬上就會上場,那就打!

按照判斷,公元2015年至 2020 年之間,這場戰爭可能爆發。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做對華抗戰的準備。

我看其他學生的判斷,也都是中國跟日本的磨擦,會從東海開始,從臺灣海峽開始,時間判斷是 2015年至2020 年之間。

這種題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撇開政治因素來看這道題, 我們的歷史教育就很有問題。翻開我們的教科書,題目是這樣出的:甲午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每個學生都努力做答案。

結果我們一天到晚研究什麼時候割讓遼東半島, 什麼時候丟了臺灣、澎湖、賠償二萬銀兩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1895 年簽訂馬關條約,背得滾瓜爛熟,都是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數字。那又怎麼樣,反正都賠了嘛!銀兩都給了嘛!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怎樣!

人家是在培養能力,而我們是在灌輸知識。

天啊!不能完全責怪孩子,應該反省的是我們大人。

 

Thursday, November 01, 2007

News: 韓國到台南1700公里 黑琵飛行六天破紀錄

韓國到台南1700公里 黑琵飛行六天破紀錄

(中央社 記者張榮祥 台南 2007/10/31 電)
原始新聞連結

黑面琵鷺陸續飛抵台南沿海渡冬,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及台南市野鳥學會十月中旬普查發現,一隻名為「十全」的黑琵,從韓國飛到台南僅花了六天,打破了八年前另一隻黑琵「烏龜」十七天的紀錄。

台南地區保育團體每年定期都會對來台渡冬的黑琵普查,因受傷或生病的黑琵,被野放前都會裝上衛星定位系統或發報器,以觀測黑琵生態。

這隻名為「十全」的黑琵,十月十四日出現在台南縣七股鄉。台南縣黑琵保育學會人員和韓國環境生態研究所黑琵專家 Kisup Lee 連絡後,證實「十全」最後一次在韓國出現的時間是十月八日,也就是說,「十全」從韓國飛到台南的一千七百公里旅程,只用了六天,打破了1999年「烏龜」創下的紀錄。

「十全」是 2002 年台南縣七股沿海黑琵集體感染肉毒桿菌事件的倖存者,當年又因罹患趾瘤症,較其他野放黑琵多療養一個月才野放。

「十全」今年三月十一日後離開台南七股飛返韓國,十月十四日又出現在七股,時隔七個月。韓國觀測,「十全」在韓國的兩次繁殖都未成功。


有關「烏龜」的新聞, 當年自由時報有一篇報導, 如下:

自由時報 1999/04/04 記者王錦時 台北報導

追蹤黑面琵鷺遷徙途 台灣成功了

上月繫放四隻衛星追蹤路線 接收知悉「烏龜」從七股出發
經福建、浙江、江蘇飛抵北韓海洲繁殖地

台灣完成全球首度成功追蹤黑面琵鷺遷移路線的紀錄,對黑面琵鷺的保育工作將有很大的助益。由農委會與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合作推動的黑面琵鷺衛星追蹤計畫,於上個月成功地全程追蹤出一隻取名為「烏龜」的黑面琵鷺,自台灣飛返北韓海洲繁殖牠的飛行路線。未來將可在這些路線上的區域,對黑面琵鷺做最好的保育工作。

農委會與中華鳥會昨日召開記者會,宣布此一具有突破性的保育研究成果。農委會表示,由國際鳥類保護協會結合亞洲各國,針對黑面琵鷺所進行之跨國性保育合作計畫、今年出中華野鳥學會執行載有衛星發報器追蹤黑面琵鷺遷移路線研究,陸續有二隻從衛星傳回其北返的資料,一隻編號 T16 名為「烏龜」的黑面琵鷺,於三月十四日離開台南七股後,便直飛福建及浙江沿岸,再經江蘇飛往北韓海洲的繁殖地;另一隻編號 T14 名為「發現者」的黑面琵鷺,於三月十九日中午飛離台南後,便停棲在新竹沿海地區準備北返。

關於比次的衛星追蹤計畫,農委會指出,此一計畫總共繫放了十隻黑面琵鷺,有四隻為衛星追蹤,另六隻則以區域性無線電追蹤器,接收無線電訊號,提供區域性路線的追蹤。從各項資料中可揭開停棲於我國的黑面琵鷺停棲及北返的確切路線。這對於黑面琵鷺的保育工作非常重要,未來保有單位即可根據路線圖,在沿線的區域做更好的經營管理,以達到保育黑面琵鷺的最大成效。

農委會表示,黑面琵鷺之活動空間跨越東亞各國,在世界各國日益重視物種保育之際,須由各國共同努力來保護黑面琵鷺。因此國際鳥類保護協會結合亞洲各國,進行跨國性保育合作計畫,計畫內容包括國際性度冬鳥口普查、繁殖族群及生態研究、遷移路線研究及教育宣導等工作,所需經費約十三萬美元:我國因位處黑面琵鷺重要度冬區,也是東亞地區鳥類遷移重要的路線之一,因此積極參與這項國際性計畫中的生態研究及遷移路線二項計畫,並捐助四萬美元做為執行計畫的經費。


至於有關「十全」的相關新聞, 我的檔案中只有找到一則「十美」的新聞...
黑琵小康、十美 近日野放

(中國時報 2003.03.07 鄭緯武 南縣報導)

人、獸醫師六日聯合會診黑面琵鷺「小康」和「十美」,一致認為牠們傷勢痊癒情況良好,不但不必截肢,且適合野放回到族群,黑面琵鷺野放評估小組根據醫師們的診斷,決定最慢兩周內辦理野放作業。農委會和台南縣政府於二月十八日野放十五隻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經救治痊癒的黑面琵鷺之後,立即邀集獸醫界專家,針對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而引發趾瘤症的黑面琵鷺「小康」、「十美」進行會診,縣家畜疾病防治所並邀請外科醫師康聰偉提供醫人的經驗,供醫治兩隻黑面琵鷺參考。

經過半個月醫治,昨天下午縣防治所再度邀請外科醫師康聰偉、嘉義大學獸醫系主任周世認、屏東科技大學獸醫系教授蔡信雄、慈愛動物醫院副董事長陳培中,會診「小康」、「十美」的傷勢。康聰偉表示,根據X光片顯示,兩隻黑面琵鷺腳部已經消腫,傷勢獲得控制,且傷口幾乎已癒合,又體重增加,因此,他認為可以野放,惟「小康」壞死的腳趾骨最好加以切除,以利軟組織將傷口完全包起來,降低再度感染的機率。周世認指出,血液和生化檢驗,兩隻黑面琵鷺健康狀況都不錯,他也認為應該可以野放自行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