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9, 2009

News: 新鮮感不再 黑琵熱潮逐漸冷卻

熱潮總是會過去, 但保育觀念仍然應該深植人心!
在我們的週遭環境中, 只要稍微留意, 就可以發現不少的自然生物,
仔細觀察, 其實都可以從中發現許多樂趣...

新鮮感不再 黑琵熱潮逐漸冷卻
(中央社 記者張榮祥 台南市 2009/01/29 電)
原始新聞連結

國際保育鳥類黑面琵鷺 1990 年代在台南沿海被發現後,讓台南濕地逃過被開發的命運,台灣在保育界也聲名大噪,但隨著穩定成長,黑琵新鮮感不再,受關注程度也大幅降低。

「想起 10 年前,不管黑琵南下度冬或北返南北韓交界繁殖地,普遍受到媒體及眾人的關心,如今黑琵不再聚焦,真讓人感嘆」,一名長期調查觀測黑琵動態的保育人員感嘆。

黑琵在 1990 年代被發現長期在台南沿海度冬後,保育界為之瘋狂,各種調查不斷,有媒體記者因撰寫黑琵報導得獎,政府補助研究經費源源不絕,攝影師湧進台南濕地爭相捕捉黑琵的一舉一動,以黑琵為主角的保育團體相繼成立,引爆黑琵熱潮。

2002 年冬天,黑琵在台南沿海感染肉毒桿菌,死亡 73 隻,另有 10 多隻被送到台南縣家畜疾病防治所救治,中央和地方聯手展開如何防治,連日本、韓國的學者專家都特地到台南取經,讓黑琵知名度達到頂點。


黑面琵鷺 2002 年冬天爆發集體感染肉毒桿菌,死亡 73 隻。圖為當年倖存的黑琵,被送往台南縣家畜疾病防治所收容醫治。

黑琵在台南有多重意義,不只二度阻遏台南沿海工業區的開發,更間接或直接讓台南縣市各自成立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黑面琵鷺保護區,台南濕地得以完整保存;黑琵也使台灣在國際保育界佔有一席之地,顯示台灣對保育不敢輕忽。

每年年初的全球黑琵普查,台南沿海是最重要的地方,沒有台南棲地,全球黑琵至少少了 5 成,黑琵在台的數量,往往是媒體和保育界的焦點。

完整及持續的保護關心,讓台南棲地成為黑琵的樂土,但新鮮色彩也迅速褪色;黑琵中毒事件後,被保育人士譽為媒體焦點的黑琵,漸漸失去關注,想見諸報紙角落都不太容易。

台南市野鳥學會人員說,台南沿海黑琵數量近幾年來一直未創新高,黑琵滯留台南沿海的紀錄又中斷,除了去年底又發生黑琵感染肉毒桿菌外,黑琵似乎難再受到關注,這也顯示黑琵已成為台南沿海的一部分。

黑琵新鮮感雖不再,但不代表黑琵不重要,畢竟黑琵象徵台灣未和保育脫軌,在過度開發的質疑中,黑琵真的讓台灣保育不會有口難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